發(fā)布日期:2013-11-20信息來源: 張家口在線點擊: 次我要評論()
在尋覓古舜都遺址文化的進程中,寫到舜都北歷山上的鴻蒙寺,不得不先說去鴻蒙寺路上的村莊里的街巷,那古城保岱與古村窯子頭步步登高的石頭梯坡,那盤繞回旋的大大小小的石頭鋪陳出來的胡同,那不知年代的磨的光潔滑潤的石頭,蘊含著多少歷史遺韻,包容著多少文化內(nèi)涵啊!
不論是去看四千七百多年前軒轅黃帝與諸候們合符的釜山遺跡,尋找四千二百年前的舜父家廟瞽叟祠的遺址,也或是叩拜夏商周三代興建的唐堯、虞舜二位圣君的廟宇廢墟,還是贍仰漢唐時期的“天齊”、“太極”、“玉皇”等鴻蒙寺七十二座廟殿的殘磚,都得從保岱與窯頭村那回還往復的石頭梯坡上一步步攀登而上,一路上可以觀看明清時期的磚雕的老門樓,門樓下依然是石頭的緩坡,進門后是石頭的甬路,不少甬路上的石頭還鋪出各種幾何形狀,或版畫式的簡明花紋。
在沒有水泥沒有柏油的年代,幾億年前礦物形成的石頭,人們無視的石頭,就是人類生存離不開的珍貴建材,凡是由石頭砌墻石頭鋪路甚至石片為瓦的村莊都是非常古老的村莊,都是有閱歷的有故事的古人類居住地遺址,要比后來的磚瓦房黃土路或水泥路遠古的多,這些古老的村莊都有各自的傳奇經(jīng)歷,最先來居住的人不是俗世隱者就是出世僧人,不是耐得住寂寞的圣賢就是甘愿清貧的志士。
穿越那一條條石頭街巷,那與村莊一起誕生的石頭的街巷、石頭的墻基、石頭的房墻,就如重回那沒有磚瓦建材的堯舜時代,或黃土板夯城堡的夏商周時代,石條堆壘長城的戰(zhàn)國時代。這走了數(shù)千年的石頭的梯坡甬路,在歲月的風磨雨蝕及人腳畜蹄磨礪下,一塊塊不僅光潔滑潤,而且花紋清晰,色澤雜錯,五顏六彩。所有的石頭都是大大小小的河卵石,大的如南瓜,小的似孩拳。讓人無不想像昔年里,我們的先人們因為亂世逃難還是兵變躲災,從別處跋山涉水遷徙,他們尋尋覓覓,最后選準這山環(huán)水抱的風水寶地住下來,他們挖窯洞或搭茅草安頓下一家老小,然后一塊塊從河灘找來石頭,砌墻夯土建屋,再一塊塊鋪設(shè)在腳下當路,他們挑選著每一塊滾石,嚴絲合縫地錯落排列著。那時,不是鄉(xiāng)紳就是圣賢出頭來承攬這項公益事業(yè),或者有財力與權(quán)勢者出面做這種積德的善舉。他們也沒有想到,他們鋪砌的石頭街巷走了幾千年,福蔭了一代又一代人。
石頭們經(jīng)歷的比人多,看到的比人多;蛟S,炎黃二帝從這里走過,唐堯、虞舜兩位圣人從上面踏過,太史公司馬遷來這里考察時走過。還有那北魏時期來歷山上祭祖的拓跋氏皇帝們,來釜山歷山上考察的專家們,及后世一茬茬尋根的華夏子孫們都從這石頭梯坡上經(jīng)過。于是,石頭街巷馱著五千年來的炎黃堯舜的圣賢君主們的足跡,馱著春秋戰(zhàn)國的峰火,馱著漢唐的磚瓦,它們聽過創(chuàng)世紀的圣賢們的笑談,聽過后代帝王們的贊頌,聽過更后來子孫們的嘆息。在它們的漫長的記憶里,有無數(shù)傳奇,有不朽的故事。所以,石頭們不容忽視,應該很好的器重。石頭的街巷,是凝固了的時空,是定型的歲月,歷史的見證者,是歲月的講述人。
石頭的街巷踩踏了幾千年,仍舊紋絲不動。雨季,街巷里被沖洗的更加清新,石頭們越發(fā)地光亮,千年還那么牢固地鑲嵌在大地上,焊接在村莊里,古老成悠久。而剛鋪設(shè)幾年的水泥路,花了大筆的資金,卻早已坑坑洼洼,一臉的疤痕。因為當今的人們早已失缺了祖先的誠意,動則唯利是圖,從中謀利,不是偷工減料,就是粗制濫造。無論是柏油還是水泥,都不能與石頭媲美,現(xiàn)代人的品德不能與古代人相提并論,當代的工程更無法與早先的工程抗衡。
去古歷山路上的石頭鋪路的村莊,歷經(jīng)滄桑變換,蒼老的斑剝枯萎,搬遷留下的一座座老院雜草叢生,那石頭的街巷房墻,已經(jīng)很少有人走動了,F(xiàn)代的人們早已吃不了過去人們的那種苦難,不愿再走的高低不平,不愿曲曲彎彎,現(xiàn)代的鄉(xiāng)村追求排子房,追求水泥路,追求雷同,追求人云亦云。沒有了曲折回還的美,沒有了蜿蜒隱現(xiàn)的神秘,沒有了綠樹掩映的內(nèi)斂,也沒有了山纏水繞的秀氣。沒有了雨天過后石頭街巷的清新,也沒有了如畫的特色與詩意的風采。
石頭鋪路的古老,這一份快要被人們遺忘,甚至快要被毀損的荒蕪與寂寞,恰是最值得講說的華夏文化記憶,一種能闡釋釜山與歷山歲月悠久的注解。保存下這難得的容顏,讓詩人們來詠嘆,讓畫家們來彩繪吧!因為越是石頭的街巷越是起始,越是黃土的城墻越是端點。城即國,野即鄉(xiāng)。上古時,一座古城就是一個國家,舜都即是有虞氏族的天下。這份從遠古走來的原始滲進了始祖的帝王們禪讓的胸襟,詮釋著先人們敬天愛地親民的圣賢品性;放射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清政廉吏們的寬厚仁愛,閃爍著一方人中藏著的德高望重的長者風范。
土城墻大多數(shù)是元朝前的遺存,明代以后才有了磚城。而石頭街大多是明清前的公益事業(yè)。保存這一條條石頭的街巷,保存下這一面面石頭墻,一坡坡石頭的梯階,就是擁有了一種別處沒有的遠古人類生存信息,擁有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資源。十三億中國人都是炎黃后裔,都是炎黃堯舜的子孫。釜山腳下的古舜帝初都,是虞舜出生的地方,是虞舜繼帝位前騎著梅花鹿帶人耕田打魚燒陶的地方,所有的古跡都將無存,只有這石頭的街巷與房墻及土城墻見證這份輝煌了。
古村的石頭街巷,令人夢魂牽繞的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年代的詩情畫意,一份難得的先祖文化遺產(chǎn),一份前人的珍貴饋贈,千萬不能再被破壞殆盡啊!
上一篇:靈山翠碧花色色
下一篇:《古蘊涿鹿》出版發(fā)行